前几天,表妹给我打电话,说要辞职。我很是疑惑,明明一直说工作很顺心,为什么突然提出辞职呢?
原来,有一次加班,她眼见就要错过最后一班地铁,同事却坚持留守岗位,结果她无意的一句“这么拼,单位给你开多少工资啊”的玩笑话,让她内心开始了汹涌澎湃:同事的工资,竟然足足是她的两倍多。
关于是否支持“薪酬透明制”的话题,最近智联招聘职Q社区发布了一项调查。
结果显示,有85.4%的职场人支持薪酬公开,认为符合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,而仅有14.6%的人持反对意见,表示侵犯了个人隐私。可见,大部分职场人还是秉持着“打开天窗说亮话”的职业态度。
其实,从职场人角度出发,想要知道同事的薪酬本无可厚非,不但能充分了解自己在公司的价值,做到心中有数,同时又能分析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,激发晋升欲望和加薪动力,避免了安于现状的惰性心态。
可是,想要满足一时好奇心,去打听别人薪酬,却没有想象那么简单。
为什么多数公司薪酬不公开?
为什么大部分公司都采用薪酬背靠背,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?只要你尝试站在公司的角度,就会豁然开朗。
首先,对于内部员工来说,薪酬公开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角色比较,这构成了薪酬不公感的首要来源,主要集中在和自己职位与工作内容接近的同事之间的比较,并对这一结果赋值更高的期待值和权重感。
但实际上,这种心理比较对于公司而言,是一种内耗,因为薪酬公开所提倡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,公平是一种主观性、个人化的感知,而绝非可量化的指标。
心理学上有个乌比冈湖效应(Lake Wobegon Effect),人们总倾向于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,会扩大自我效用。
投射在薪酬上面,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,自己工作任务多、能力强,应该比同事赚的多,当他们发现情况并不如此时,一定会感到愤怒,甚至不公。
如果一味追求公平感,聚焦于薪酬间的差异,对他人的薪酬耿耿于怀,那将导致对工作本身和自身能力关注的缺乏。
这种由薪酬的对比带来的心理失衡和强烈的不公平感,可能会带来员工的反生产工作行为,进而引发辞职。
其次,薪酬公开,还会让猎头和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本公司的人才结构和薪酬矩阵,从而在挖墙脚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,而以更精准的靶向、更低成本的付出,来实现高成功率的进攻。
分享到朋友圈
1)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
2)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
3)将会获得网站金币
4)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
5)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